一、养宠人群迭代:90 后扛旗、00 后突围,猫狗异宠各有 “生存法则”
宠物市场的第一重变革,藏在人群与选择的错位里。2024 年的养宠版图,已不是 “猫狗二分天下” 的简单格局,而是被 “时间、精力、空间” 三大现实因素重塑的多元生态。
1. 主力人群:90 后稳占 41.2%,00 后半年激增 15.5%
派读发布的《2025 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明确指出,2024 年 90 后仍是养宠绝对主力,占比 41.2%;而 00 后以 “火箭式增速” 崛起,从 2023 年的 10.1% 跃升至 25.6%,成为拉动市场的新引擎。这代年轻人的养宠选择,自带 “现实妥协” 的烙印 ——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70% 宠物主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同时,毕马威《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报告》指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养宠占比持续下降,三线城市逆势上升。究其原因,既是下沉市场消费力提升,更是一线城市 “限狗令”“租房禁宠”“12㎡合租单间”(DT 财经 2020 年数据)挤压出的选择迁移。
2. 猫狗之争:猫以 7153 万只领跑,“低能量陪伴” 成关键
“年纪轻轻,猫狗双全” 的梦想,终究敌不过现实的 “极限二选一”。《白皮书》显示,2024 年宠物猫数量达 7153 万只,宠物狗仅 5258 万只,猫已连续 3 年成为都市人首选。95 后汪旭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因朋友弃养被迫 “猫狗双全”,却直言 “养猫适合‘老鼠人’,养狗适合高能量人”—— 所谓 “老鼠人”,是年轻人对 “早八挤地铁、凌晨加班、靠冰美式续命” 的自嘲,他们下班后只剩 “充电” 的力气,根本扛不住狗狗 “每日遛弯、随时互动” 的需求。
京东研究院的“猫狗双轨制” 分析更戳中本质:“猫经济” 走 “以量取胜” 路线,五年城镇猫数量激增 46%;“狗经济” 则走 “以价换量” 的精致化道路,单宠年均消费达 2920 元,比猫高出 1.3 倍。前者契合年轻人 “互不打扰” 的陪伴需求,后者则是高能量人群 “深度互动” 的情感投入。
3. 异宠崛起:00 后带火 “桌面元宇宙”,省事背后是现实妥协
当猫狗都成“负担”,异宠成了折中方案。《白皮书》显示,2024 年爬行类异宠饲养人数同比升 2.9%,水族、啮齿类、鸟类分别升 0.6%、0.7%、0.7%,且 90 后占比超 50%。“省事、省钱、省空间” 是核心原因 —— 互联网运营李梦洁花 300 元买了一只仓鼠,“一个沥碗柜大小的笼子就够了,两三天加次粮,加班时看它跑轮就很平静”。
而00 后的加入,更让异宠赛道变了样。京东研究院指出,00 后对爬宠的偏爱 TGI 指数达 149.6,水族箱不再是中年人的 “客厅盆景”,而是变身 Z 世代的 “桌面元宇宙”。某品牌推出的 “赛博生态舱”,用 AR 技术实现斗鱼虚拟投喂,配合基因可视化系统追踪守宫鳞片变色,单条 B 站视频播放量破 300 万 —— 小众品类的破局关键,正是将 “饲养” 转化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二、情感需求重构:从“单身专属” 到 “全家参与”,宠物为何成 “不可替代的家人”
提到养宠,很多人会联想到“单身女性”“不婚族”,但数据却给出了颠覆认知的答案:派读宠业《2025 年中国城市宠物消费报告》显示,上海养宠人群中已婚者占比 60.8%(已婚有子女 38.3%),北京已婚养宠者占 59.2%;更意外的是,33% 的男性宠物主会将月收入 10%-15% 用于宠物消费,高于女性。
这说明,养宠的核心驱动力不是“单身”,而是 “情感需求的普适性”—— 无论是单身青年、已婚夫妻,还是银发群体,都在宠物身上寻找着 “人与人关系中稀缺的纯粹”。
1. 对抗孤独:宠物是 “不会离开的陪伴者”
“世界破破烂烂,小猫缝缝补补。” 广州外贸从业者刘雯(化名)养了一只 8 岁蓝猫 “内内”,每天下班推开家门,猫咪的扑蹭能瞬间消解她的疲惫:“我可以对着它吐槽客户、抱怨加班,它不会反驳,只会用头蹭我的手。” 这种 “无条件的接纳”,正是现代人的情感刚需 —— 朋友可能疏远,同事可能竞争,甚至家人之间也会有分歧,但宠物的爱却始终稳定。
养了两只猫的许佳对此感受更深。2021 年她失恋又失业,每天在房间崩溃大哭,“一开门就看见两只猫蹲在门口,我走到哪它们跟到哪,就静静地陪着我。平时它们很高冷,喊都喊不动,但那段时间,它们好像知道我需要安慰”。
2. 自我救赎:养宠是 “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
在社交平台上,“养宠后发现自己是东亚父母” 的话题引发百万讨论。很多宠物主反思:自己会脱口而出 “你吃我的住我的,抱一下怎么了”,会强迫狗狗学 “握手、装死”,会因宠物 “不乖” 而生气 —— 这些 “控制欲”,和自己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如出一辙。
“养柯基‘哒哒’后,我才学会了‘包容’。” 东莞的王茉莉(化名)说,“我小时候犯错会被骂,所以现在哒哒犯错,我会告诉自己‘它只是只狗,没必要苛责’。我把小时候没得到的温柔,都给了它。” 这种 “反向养育”,让宠物成为年轻人自我疗愈的 “情感载体”。
3. 连接世界:宠物是 “打破社交壁垒的纽带”
宠物不仅能治愈内心,还能连接外部世界。DT 财经数据显示,超 50% 的宠物主通过宠物交到同好,80 后更是超 60%。徐瑶(化名)所在的小区养宠群,从 “相约遛狗” 变成 “周末自驾带狗出游”,群友成了日常聊天的好友;95 后李梦洁(化名)让老家父母替自己养狗,原本 “催婚、劝回家” 的电话,变成了 “狗狗今天又拆了沙发” 的分享 —— 宠物成了跨越代际、连接陌生人的 “社交桥梁”。
三、消费市场裂变:3000 亿背后的 “人宠共生” 新逻辑
当宠物从“宠物” 变成 “家人”,消费也随之升级。2024 年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 3002 亿元(《白皮书》),单只猫狗年均消费超 2000 元,而京东研究院的报告更揭示了消费背后的 “共生逻辑”—— 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为宠物创造什么样的消费,甚至更精致。
1. 食品革命:从 “吃饱” 到 “吃好”,湿粮成新风口
“我可以吃 15 元的外卖,但猫必须吃好粮。” 这是很多宠物主的共识。Mob 研究院数据显示,宠物主月均花费中,粮食占比 44.7%,居首位;而京东研究院指出,猫狗湿粮成交量同比暴增 260%,11% 的猫食品市场份额已被湿粮占据。
消费者的需求早已不是“填饱肚子”:77% 的人买湿粮是为了 “提升宠物饮食愉悦感”,62% 关注 “营养补充”,48% 追求 “喂养互动仪式”。某高端品牌推出的 “剧场式湿粮套餐”,用独立分装慕斯罐搭配互动喂食棒,三个月复购率提升 27%—— 宠物进食,已从 “生理需求” 升级为 “情感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