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经济的发展既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产业界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政策和标准的指引与完善。近年来,宠物经济日渐成型,以食品为主导的结构正转向食品、医疗、用品、服务等多极互动的生态体系。各级、各地政府纷纷将宠物经济纳入产业发展体系,推动政策体系、产业链布局和消费场景建设的协同升级
为了厘清政策思路和逻辑,系统地梳理了近两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发布的宠物经济发展政策,以长三角、大湾区、冀鲁地区、中西部地区为代表,从政策导向、发展目标、支持方式与机制设计等方面,解析我国宠物经济政策体系,为宠物行业企业甄选落地区域提供参考
国家标准与规范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宠物经济领域的制度规范建设,政策重心体现为“标准化、合规化、安全化、国际化”四位一体的发展导向,为产业有序升级与公众信任夯实基础
在食品用品方面,2024年3月正式发布的GB/T 43839-2024《伴侣动物(宠物)用品安全技术要求》,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首次系统规范宠物用品的分类体系、说明书编制、安全技术指标、检验规则及标识要求,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底线,填补此前相关标准缺位的制度空白。同时,农业行业标准《全价宠物食品 处方粮通用要求》也于2024年8月发布,适用于犬猫类处方粮产品,从技术指标、标签标识、包装要求到保质期设定,全面强化对功能性宠粮的规范化管理,为处方粮与特种饲料监管打下制度基础
在医疗诊疗领域,农业农村部于2024年发布第734号公告,自5月1日起正式实施《动物诊疗病历管理规范》并同步修订《兽医处方格式及应用规范》,重点规范宠物医疗机构病历留存、处方开具与兽医执业行为,提升诊疗合规性与可追溯水平。全国多地也同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处罚通报机制,例如上海市已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定期公开动物卫生行政处罚信息,初步形成监管闭环与行业震慑效应
此外,在动物繁育方面,2024年1月,国家林草局继续在河南开展陆生野生动物专用标识管理试点,试点范围包括人工繁育的11种鸟类,包括费氏牡丹鹦鹉、绿颊锥尾鹦鹉、和尚鹦鹉、彩虹吸蜜鹦鹉、金黄鹦鹉、红胁绿鹦鹉、非洲灰鹦鹉、葵花鹦鹉、蓝黄金刚鹦鹉、黑头凯克鹦鹉和白腹凯克鹦鹉;人工繁育的爬行类7种,包括苏卡达陆龟、红腿陆龟、辐纹陆龟、豹纹陆龟、赫曼陆龟、黑斑双领蜥和绿鬣蜥
总体来看,国家相关部委以制度更新、试点推进为主轴,正在逐步构建覆盖宠物活体、食品用品、医疗诊疗的政策体系,也为宠物经济的持续、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边界,为地方政策制定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地方政府政策
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宠物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政策体系也较为领先,目前已在产业链整合、场景建设与人才吸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各地基于各自发展基础与功能定位,分别从制造能级提升、城市友好治理、科技赋能路径、行业组织建设以及口岸枢纽功能等维度,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宠物经济政策体系,带动宠物产业由“消费热”向“产业强”转型
浙江省从省级层面对宠物经济进行了系统布局。2025年8月20日,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联合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起草并发布《推动宠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以“强链、延链、补链”为主线,重点培育宠物食品、智能用品、医疗服务、宠物文旅与跨境电商等五大板块,旨在推动形成覆盖“制造—服务—消费”的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政策支持方面,文件提及将构建“园区+平台+企业”的三级联动支持机制,并设立宠物产业发展基金、给予租金减免、开展标准化奖励、支持品牌出海、推进“宠物经济+”跨界融合等多项扶持举措。征求稿明确提出,到2027年,省内宠物经济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并规划到2030年,建成全国宠物经济创新策源地、宠物食品品牌大省、宠物用品制造强省,努力使省内宠物消费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构筑宠物产业升级与环境友好协同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上海市则侧重从治理端与生活场景入手,建设具有国际都市特征的“宠物友好城市”。由市容环卫局、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推动的“文明养宠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涵盖犬只登记、公共空间适宠化、行为规范、执法管理的综合治理框架。此外,上海旅游行业协会牵头发布《犬类友好旅行场景指南(草案)》,针对宠物在住宿、餐饮、景区、步道等文旅场景中的服务流程、设施配置、安全管理提出标准建议,力图为文旅场所提供统一、可操作的宠物服务标准,这标志着上海正在进一步打通宠物消费的各类场景,以超一线城市的格局为养宠人提供一个更具包容度的城市生活空间
无锡市正积极推动宠物产业向集群化、智能化和场景化发展。2024年,无锡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宠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制造端提质、服务端升级与消费端拓展,构建全链条发展格局。政策明确提出,到2027年,在2024年约15亿元的产业基础上实现规模翻番至30亿元,规划建设2–3个宠物产业园,同时培育一批规上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宠物友好社区、商圈、景区和特色主题公园,全面塑造宠物友好型城市生态。政策依托“465”现代产业集群,引导食品、纺织、生物医药等企业跨界布局宠物服饰、智能设备、生物制剂,支持富华科技、小佩科技、睿宠医疗等重点企业和多个功能性生产基地落地建设。同时,无锡加强宠物医疗资源建设,支持设立宠物临床试验中心,引进高端人才;在服务端推动“锡有萌宠”App上线,整合办证、寻宠、诊疗、地图等功能,提升城市宠物友好化水平。对获得国家级称号的企业和举办专业展会活动给予奖补,并为高层次宠物医疗人才提供配套保障,构建制造、服务、消费融合发展的宠物经济生态
苏州市正积极将宠物经济纳入城市新兴产业体系进行重点培育。2025年8月,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推动成立苏州市宠物产业协会,标志着地方宠物产业进入“组织化+计划化”发展的新阶段。据官方表态,苏州正在编制《宠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围绕智能制造、品牌培育、人才培养、展会服务等核心方向,推动宠物产业从单一消费业态向全链条产业生态演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通过三年集中发力,实现全市宠物经济产值突破150亿元,并持续增强行业标准化、集聚化与品牌化水平。政策意在推动宠物产业与智能制造、都市生活服务、文创消费深度融合,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宠物友好型产业城市”
宁波市依托口岸开放优势,加快布局“跨境宠物产业集群”。在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基础上,建设“跨境宠物产业园”,由市商务局、保税区管委会和海关等部门共同推进。园区聚焦进口宠物食品、日用品与智能设备,通过优化通关流程、提供展示交易场所和金融支持,构建“口岸+电商+物流”三位一体的跨境流通体系
总结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宠物经济政策呈现出多元共进、协同互补的区域性格局,这些政策不仅反映了各地方政府对于本地在宠物经济发展中所争取占领的生态位目标,也展现了政策链托举产业链、价值链的系统化操作路径
大湾区
大湾区作为我国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区域,在宠物经济发展中展现出高度的政策灵活性与技术敏感度。各城市分别从总部集聚、金融创新、场景协同等方面切入,通过打造政策工具包、完善跨境链条、推进标准化治理等手段,构建具有科技含量与品牌价值的区域宠物产业网络
深圳市福田区在宠物经济领域展现出一定的政策首创性与制度突破力。作为全国首个出台系统性宠物产业专项政策的区级政府,福田区于2024年发布《支持宠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实施,构建起覆盖产业空间、资金支持、人才引育、标准制定、出海拓展等环节的全链条扶持体系。政策明确聚焦宠物食品、用品、医疗器械、智能设备、生物育种、保险服务、跨境电商、展会营销等十大重点板块,推动构建“总部经济+国际市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具体支持措施上,入驻企业最高可获得每年300万元的租金补贴,专业园区运营方可获一次性不超过300万元的运营支持;企业研发投入按上年实际支出的5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在标准制定方面,主导/起草国家或行业标准可获最高100万元奖励;跨境物流与展会活动方面,单项补贴上限500万元。此外,政策还设定了三年内培育10家以上总部型企业、打造“全国宠物产业总部集聚样板区”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出福田在高端宠物产业引领与政策工具精度上的全国标杆地位
东莞市石龙镇则聚焦“硬科技+细分赛道”路径,依托松山湖生物医药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宠物生物医药与健康保健产业。由石龙镇人民政府联合农业农村局、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等单位出台的《关于推动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石龙联动拓展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总规模6500万元的“宠乐产业基金”,用于支持宠物生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宠物疫苗及兽药等项目的发展。镇政府同步启动“宠物生物保健制品大厦”建设项目,提供产业载体补贴、科研平台建设资助、基金股权投资等支持工具,推动上游科研与下游制造、平台运营深度融合。相关政策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宠物生物医药研发与制造融合示范区,引导宠物经济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加速演进,填补华南区域在宠物生物制品领域的系统性布局空白
广州市则以“公共场景友好化+治理规范制度化”为切入点,打造宠物经济与消费空间深度融合的城市生态。市商务局牵头将宠物友好元素纳入“羊城消费新八景”等专项活动中,推出“萌宠园·趣野广州”系列场景,并联合相关部门打造宠物友好商圈、机场寄养中心、社区共享犬只空间等多功能服务设施,持续提升城市的宠物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在治理规范方面,市市场监管局与餐饮行业协同推进携宠就餐卫生管理规范,倡导分区用餐、环境消毒、信息公示标准,积极引导理性文明养宠。广州还积极推动宠物文创集市、摄影节、主题活动等文旅融合项目,并将其纳入市级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专项中支持。根据广州市商务局发布的项目资助细则,符合条件的宠物友好商圈改造或城市影响力活动项目,单项最高可获得不超过200万元的财政补贴,覆盖实际投入的50%以内。通过场景创新、消费激励、制度规范三位一体的政策路径,广州正逐步构建具有多样性与规范性的宠物友好型城市空间体系
总结来看,大湾区的宠物经济政策呈现更强烈的产业导向差异性和政策工具的精准性特征,这种精准性将为其他地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冀鲁地区
在传统农业与食品加工优势突出的省份中,宠物经济的发展路径明显呈现出“制造驱动型”特征。山东与河北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与饲料加工大省,长期以来在畜禽繁育、食品加工、农产品出口等领域形成深厚产业基础。随着宠物消费市场快速扩容,近两年,地方政府的政策稍显滞后,但其以食品制造为底座、带动宠物经济集群化的政策倾向得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