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宠物食品走向品牌化
宠物食品作为宠物产业的核心板块,占据了整个产业的半壁江山。过去,中国宠物食品企业多以代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而今,这一格局已被彻底打破。
据统计,2024年线上宠物食品销售额前十名中,国产品牌已占据五席。宠物食品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不断提高。
品牌化进程的背后,是国内企业坚定投入研发、提升品质的结果。从最初的模仿代工,到如今的自主创新,国产宠物食品品牌正逐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公开配方营养指标,引入第三方溯源机制,推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宠物食品行业已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品牌、质量、服务的全方位竞争。中高端市场成为国产品牌发力的重点,差异化、个性化产品不断涌现,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二
宠物用品趋向智能化
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着宠物行业的生态。智能喂食器、智能猫砂盆、健康监测设备……各种智能宠物用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毛孩子”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智慧生活体验。
今年亚宠展上,智能宠物用品成为焦点。猫咪离开猫砂盆后,设备自动启动清洁程序;主人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喂食器,精准投喂定制鲜粮;AI系统监测宠物行为,提供健康预警。这些场景已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画面,而是成为越来越多养宠家庭的日常。
智能化的浪潮不仅重塑了人宠互动模式,更构建起全新的喂养生态。消费者需求已从“基础喂养”向“情感陪伴”和“精准营养”升级。科技为宠物行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推动宠物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迈进。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宠物智能用品市场潜力巨大。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全球专利布局,为未来的国际竞争奠定基础。目前,中国智能宠物用品已销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
产业发展走向集群化
产业集群化是宠物产业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宠物产业园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24年山东省宠物食品产量达56.6万吨,与河北省共同占据全国近70%的份额,长三角地区占比21%,东北地区也呈现出新兴发展态势。目前,全国已建成22个重点宠物产业园区,形成了山东临沂、河北邢台以及长三角等核心发展区域。
产业集群化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率,更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知识外溢。各地园区通过整合研发、生产、检测、销售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向“研发+制造+市场”全方位整合的转变。
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多地政府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包括土地优惠、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吸引宠物企业入驻。深圳罗湖规划建设占地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宠物经济产业园,已成功吸引182家企业入驻,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标杆。
产业集群化还推动了产业规范化发展。鞍山市宠物商会参与制定的团体标准即将发布,标志着宠物交易规范化迈出重要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的产业集群,正成为中国宠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
四
自主品牌加速国际化
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中国宠物品牌“出海”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从“制造出海”到“品牌出海”,中国宠物产业正以崭新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犬猫食品进出口贸易呈现稳健增长态势,且出口占据主导地位。这得益于国际宠物市场的持续拓展以及我国宠物食品产能与质量的稳步提升。
日韩市场是中国宠物食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2022年占出口总额的12%。中国品牌凭借高性价比与差异化产品成功切入日本市场,2024年对韩非罐装类出口额较2015年翻倍。在东南亚、东欧、中东、拉美及非洲等地区,中国品牌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当然,中国宠物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澳洲等高端市场,消费者对宠物食品的品质和健康性要求极高,如果产品差异化不足,市场渗透就会受限。面对挑战,中国企业通过加强研发、提升品质、精准适配当地需求,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一些企业大力推进全球专利布局,以技术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另一些企业则通过收购海外品牌,加速国际化进程。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品牌出海,中国宠物产业正实现从追随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五
宠物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