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主开始越来越多地关心宠物“在想什么”、“是不是高兴”、“是不是孤独”……,从而催生了一个“宠物情绪管理”的新市场
市场概况
过去几年,“宠物情绪管理”从模糊概念逐渐演变为清晰的消费需求。虽然目前尚未建立关于这一赛道的统计口径,但从需求的满足方式来看,我们可以从“情绪安抚—智能监测—行为干预”的链条中尝试分析
在情绪安抚方面,Grand View Research(2023)指出,全球宠物补充剂市场2030年将达37.3亿美元,其中“Calming/Anti-Anxiety”类配方贡献了超过20%的新增销售额。这意味着情绪安抚类产品已不再是“特殊功能”,而正成为主流宠物营养结构的一部分
在智能监测方面,宠物智能设备正在将“情绪管理”从经验判断带入数据化时代。Research And Markets(2025)报告显示,全球宠物科技(Pet Tech)市场2024年规模约76.3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172.5亿美元,年均增速14.6%。其中,“情绪识别(Emotion Recognition)”与“行为追踪(Behavior Tracking)”被列为增长最快的应用场景。同时,Zion Market Research(2024)预计全球宠物健康与福利App市场将从2023年的5.88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25.09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7.5%。这类App已从喂养记录扩展到行为监测、压力识别与互动陪伴,成为情绪管理的数字入口
在行为干预方面,宠物行为治疗、宠物幼儿园、以及宠主为爱宠购买的互动性玩具等均可视为这一链条的服务/产品
结构分析
从情绪管理本身的过程来看,其主要包含两个核心环节:“识别”与“调节”。前者对应了智能感知这一业务路径,后者则对应了营养剂调节与行为治疗
宠物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是让情绪“可被识别”
在北美,Whistle(原Mars Petcare旗下品牌,2025年被Tractive收购)的Whistle Health项圈可以监测犬只的活动、睡眠与压力行为,为宠主提供健康趋势报告。法国品牌Invoxia的Minitails Biotracker GPS则整合了心率传感器与AI行为分析算法,可追踪犬只的健康状况与潜在压力信号。奥地利品牌Tractive推出的“Smart Tracker”可监测猫狗的心率和呼吸信号,以帮助宠主及早识别宠物的压力状况
这些技术应用正在让“宠物的情绪”从主观猜测变为客观数据,为情绪干预和健康管理提供了量化基础
当宠物的焦虑与压力被识别后,营养干预成为最直接、最可规模化的解决方式
Zesty Paws的Calming Bites系列以L-茶氨酸和褪黑素为主要成分,用于缓解分离焦虑与夜间吠叫,在亚马逊平台长期位居犬类功能零食前列。英国品牌YuMOVE推出的Calming Care结合茶氨酸与鱼蛋白水解物等活性成分,主打“帮助宠物保持镇静与放松”,并在英国主流零售药房销售
与传统营养补充不同,这类产品更强调“科学验证与可持续复购”,代表着宠物食品功能化的新方向
在欧洲,宠物行为学研究正推动心理健康从经验走向专业
英国的The Behaviour Clinic以临床行为分析为核心,提供针对焦虑、恐惧和攻击行为的个体化干预方案。在北美,宠物保险公司Figo Pet Insurance已将“行为治疗”纳入部分保险计划的报销范围,这意味着情绪干预正逐步被视为宠物医疗体系的一部分
这些实践表明,宠物心理问题不再只是“训练话题”,而正被纳入更广义的健康管理体系
从感知到干预,再到研究与保障,宠物情绪管理的技术与服务链条已初步贯通。这一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却已经展现出清晰的商业逻辑:当宠主不再满足于“养一只宠物”,而是希望“理解并安抚它的情绪”,情绪管理便成为宠物健康产业新的增长支点
发展约束与挑战
宠物情绪管理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在标准化、科学验证、伦理边界方面还面临多重限制
目前,宠物情绪监测与干预的核心难题在于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与验证体系
虽然部分企业在产品说明中使用“压力监测”或“情绪识别”等表述,但相关算法大多基于活动、心率、睡眠等间接指标,而非临床验证的心理测量。这意味着,情绪识别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企业的“情绪检测”功能更应视为行为趋势判断,而非医学诊断
情绪管理产品通常归入“宠物保健品”或“智能设备”范畴,但两类产品的监管边界在多数国家尚不明确
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未单独设立针对宠物功能性补充剂的审批程序,仅要求企业遵守成分安全与标签真实性原则。欧洲则由各成员国依据《动物饲料法规》分别监管,对“行为改善”类产品缺乏统一定义。因此,不同市场中“镇静”“抗焦虑”等宣传语往往缺乏可量化依据,易引发消费者误解
智能设备在收集宠物行为数据的同时,也在采集家庭环境与位置信息
根据Invoxia官方隐私政策(2024),设备会记录GPS数据、活动时长及心率信息并上传云端服务器。虽然这些信息有助于改善产品体验,但若缺乏透明的数据管理机制,可能带来隐私风险。此外,围绕“动物同意”与“数据使用伦理”的讨论正在兴起,学者呼吁在宠物智能设备设计中考虑动物福利与使用舒适度
宠主对“情绪健康”的认知仍集中于行为问题,如吠叫、抓挠或进食异常。多数消费者尚未将宠物焦虑或心理压力视为可独立干预的健康问题。据APPA(2024)调查,北美仅约三成宠主表示曾购买“镇静或舒缓类”产品,而购买决策多基于口碑推荐而非专业建议。缺乏标准化评估和兽医指导,使市场信任仍处于培育阶段
目前企业主要通过单品销售(补充剂、项圈、App)获利,缺乏长期服务闭环。订阅制或数据驱动的持续服务模式尚未成熟,用户粘性和复购率普遍不高。此外,功能产品往往属于非刚需消费,易受经济波动与消费信心影响
行业若要持续发展,需要在科学验证、服务体验、品牌信任三者之间建立平衡
赛道启示
宠物情绪管理的崛起,体现了宠物产业从“物理健康”走向“心理健康”的自然延伸。这一领域的未来竞争,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的速度,更取决于能否在科学、伦理与信任之间建立平衡机制
智能监测、AI行为识别和生理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情绪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但仅有技术并不能带来持续价值。行业研究表明,宠物主最关注的不是算法复杂度,而是结果的可理解性与可验证性
对于行业企业来说,未来的创新方向应从“能识别”转向“能解释”,即让宠主清楚地理解设备所反映的情绪状态、行为原因和改进建议。这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强化数据来源说明、指标解释与可视化反馈,使情绪数据真正成为沟通工具,而非技术噱头
在缺乏统一标准的阶段,科学合作是品牌建立信任的最有效途径
目前,部分企业已开始与兽医学院或动物行为学实验室合作,验证功能性营养或情绪识别算法的有效性。这一模式值得推广:通过第三方实验、双盲测试或临床观察形成公开数据,不仅能提高产品可信度,也能推动行业形成基础研究共识
未来,情绪管理产品若能参考人类医学中“循证健康(Evidence-Based Wellness)”的思路,将更容易获得市场与监管认可
随着智能设备普及,宠物行为与环境数据的收集范围不断扩大。企业需要在隐私政策中明确数据存储、用途和访问权,并尽量减少非必要数据的长期保留。在欧洲市场,企业普遍遵循GDPR框架对用户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类似做法也将成为未来国际品牌的标准配置
此外,动物福利伦理也需纳入产品设计原则,例如避免给宠物造成不适、限制性佩戴时间等。“善意设计”将成为评估宠物智能设备社会接受度的重要维度
情绪管理产品的普及,离不开宠主认知的提升和专业指导的介入。企业可以通过与兽医、宠物行为师、保险机构等合作,建立“情绪健康评估—干预—效果追踪”的服务链
同时,应提供基于科学内容的教育资源,如宠物情绪评估指南、行为观察手册等,帮助宠主形成科学的认知路径。从行业经验看,知识普及与专业服务结合的模式更容易建立长期用户黏性
结语
宠物情绪管理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宠物健康体系从生理照护延伸到心理福祉。这一领域的增长不仅源于产品创新,更来自养宠观念的变化和数据技术的渗透
目前,市场扩张速度已超出科学研究与监管制度的支撑能力,产业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的行业竞争,将取决于科学验证机制、伦理治理与数据透明度的完善程度
随着这些基础条件逐步成熟,情绪管理有望从零散产品和个别服务,发展为覆盖监测、干预与持续评估的完整体系,成为宠物健康产业的下一个增长点
资料来源: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GlobalPETS、Grand View Research、Zion Market Research、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APPA、European Commission、FDA 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相关企业官网,宠物投研院整理和分析